互联网巨头下的大数据杀熟
目前很火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信息革命的产物。物联网将物品联网,加快了快递物流和大棚种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通过分析优化海量的信息,可以按照我们个人喜好,给我们定向推送感兴趣的内容,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人工智能直接带动了无人驾驶、人脸识别系统、机器人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近些年来,各种APP兴起,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屡见不鲜。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因素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我们不难发现各种APP为了得到推广和注册,他们对待新用户十分友好,反观对待老用户就显得没有那么亲切。据国内的一位教授亲自测试,不同手机所安装的滴滴打车软件,对于相同距离的车程,苹果手机的打车费就要比安卓手机的打车费要高一些。同样地,同一个场景下,同一款手机的新老用户去打车,新用户总是要比老用户贵一些。
无独有偶,电商新巨头拼多多,在砍一刀方面,新用户要比老用户砍得钱要多;美团上同一酒店,同一房型,同一入住日期,普通会员169元,付费会员却要217元;外卖平台饿了么,同一商家,新用户和老用户的起送费不同等等。
对于以上大数据杀熟行为,其中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涉及到了消费者的隐私权,比如我们使用的手机型号可能已经泄露,互联网厂商根据你的手机型号判断你的消费能力,然后适当对价格做出调整。在大数据下背景下,消费者的隐私已经是徒有虚名,想获取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变得简单,我们的消费记录、行程记录、身份证号、家庭信息情况等等被不良商家利用,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人民日报》也痛批大数据杀熟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股价纷纷下跌。企业用消费者的隐私去为他们自己带去营收增长,他们赚到的是钱,伤的是消费者的心。目前,针对大数据杀熟行为,司法部门已经拟定了法律条文,互联网应该是用来服务我们的生活的,而不应该是让我们心寒的工具。(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冯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