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火车票退出历史舞台,铁路电子发票为时代带来新变革
2024年11月1日,税务总局、财政部与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全面推广电子发票,过渡期至2025年9月30日。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铁路客运进入了一个“无纸化”时代,纸质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安全、环保的电子发票。这一变革无疑为广大旅客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客运领域也迎来了历史性转型。从最初的手写票到如今的电子票,再到即将全面实施的电子发票,火车票的形式经历了多次升级。电子发票的推出,不仅意味着铁路服务效率的大幅提升,也代表着科技创新与服务优化的深度融合。相比于过去旅客担心纸质车票丢失,实名制车票需要小心保管,电子票只需通过身份证刷脸即可轻松通行,极大地提高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电子发票还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加密,每张票都有唯一的数字指纹,这一创新彻底杜绝了假票的风险,进一步保障了乘客的权益。此外,从环保角度来看,电子发票的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3.12亿人次,如果每位旅客都使用纸质车票,那么由此产生的纸张需求无疑是巨大的,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负担也不可小觑。通过电子发票的推广,可以减少大量纸张的消耗,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和资源浪费,体现了国家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然而,随着电子化的推进,也有声音提出了电子化给某些群体带来的不便,尤其是老年人群体。部分老年人习惯于手持纸质车票,认为这样更加安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数字化变化,可能感到不适应。对此,铁路部门也提出了应对措施。在过渡期内,车站仍将保留人工窗口,并提供现金购票和纸质凭证打印服务。此外,自助机上还可打印放大字体的行程信息单,以便老年人和其他不熟悉电子化操作的旅客使用。通过这些措施,铁路部门在推进电子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展现了对民众的关怀。
尽管如此,随着纸质火车票的彻底退出,许多人对其怀有情感依赖。纸质车票作为一种时代的记忆,承载着人们对过去出行方式的依恋,也成为了某些旅客回忆与情感的载体。为此,一些业内专家建议,铁路部门可以考虑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纸质纪念凭证申领窗口”,以便那些希望保留纸质票根的旅客能按照个人需求打印车票,既满足情感寄托,又不会影响电子化的整体效率。类似于国外一些铁路公司在推行电子票后依然提供纪念车票打印服务的做法,这一方案既可以尊重公众的多元需求,也不会浪费资源。
在数字化浪潮中,电子化车票的全面普及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兼顾民众的情感需求,如何在科技进步中保持人文关怀,成为铁路部门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旅客而言,电子发票的便利性和环保意义无疑是值得欢迎的,但对老一辈群体而言,他们或许更希望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找到一份温情。
随着过渡期的结束,铁路客运的服务将进入新的阶段。在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时,铁路部门仍需持续倾听公众声音,不断提升服务的全面性与温度。只有在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确保铁路服务真正满足每一位旅客的需求,推动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尹灵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