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Maydayland:“演唱会经济学”全城全域沉浸式体验之旅
作者:袁叶雨萌
“数万荧光棒点亮体育场上空,也点亮了城市消费的新图景。”
“我们都是专门飞来看五月天的!”在演唱会检票口前,从澳门专程赶来的黄颖思早早就在等待,她希望能买到限量版“鸟巢杯”。像她这样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的歌迷不在少数。
来自山西的郭雪带着12年前在鸟巢看演唱会时购买的明信片,这次她计划在北京连看6场。
在五月天“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回演唱会杭州站,5场演出吸引超过24万歌迷从全球各地奔赴而来,创下杭州“大莲花”演出场次和观演规模新纪录。
情绪价值: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
当下,演唱会已经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升级为情感共鸣与社交体验的载体。
“演唱会就像心灵的‘加油站’,短短几个小时的全情投入,能让人忘记烦恼,也能汲取很多感动和力量。”00后歌迷邵亚晴在短短几个月内参加了13场演唱会,她在朋友圈用一组组九宫格照片记录这些瞬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演唱会的集体性消费特点能促发强大的情绪传染机制,显著激发情绪共鸣,更普遍地满足人们情感诉求。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在哈尔滨举办的五月天演唱会,三场演出共吸引10.5万人次,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近60%。
票根经济:小小票根串起消费链
凭演唱会票根可享受特定酒水5折优惠——在北京华熙LIVE·五棵松的QMEX库迈墨西哥餐吧,这样的促销措施并非个例。
“票根经济”正成为商家核心运营策略。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周边的龙湖成都东安天街商场,顾客在就餐时只需出示电子版票根,就可获得相应优惠折扣,最大折扣可达八折。
“每次演唱会期间,门店的交易笔数较平时增加100至200笔。”成都东安天街好利来门店工作人员舒琦说。
商场客流较平时增长超45%,餐饮业绩涨幅超30%。“演唱会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服务环节。坐落于东安湖公园内的木棉花酒店,在客人办理入住时会收到酒店定制的演唱会票根;退房时,可带走为演唱会特别设计的房卡套,作为一份独特的纪念。
全域沉浸:从场馆舞台到城市舞台
五月天演唱会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场馆之内。在杭州,一场关于五月天的橙色风暴席卷了整个城市。
从嘉里中心的StayRealPark快闪店到涌金池的“西湖卜舟”,从西湖音乐喷泉附近的五月天公仔打卡点到灵隐寺,各种精心设计的互动场景,让远道而来的“五迷”将脚步从场馆延伸至整座城市。
“演唱会+”效应正在全城显现。在场馆周边,妆造摊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化妆师陈月全站在摊位前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编发35到40元,全套妆容138到168元,根据复杂程度和客流量定价,每天能接到十几个订单。”她特意为五月天歌迷准备了各种蓝色发夹、蓝色丝带和带有五月天字样的蓝色闪片贴纸。
在场馆外,歌迷们的创意活动也在延展演唱会的边界。在莲荷里商业综合体,粉丝们自发进行周边交换活动。背包上挂着超大胡萝卜毛毡背包的姑娘小陈,为一场演唱会准备了30多个徽章、10余张手绘贴纸。
流量变现:服务保障留住城市“知音”
演唱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显而易见。据哈尔滨统计,五月天演唱会三场10.5万人次,拉动消费约2亿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超4万场,吸引观众超1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7亿元。
业内常以“乘数”来测算演唱会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从北京情况看,今年1月至8月,鸟巢万人以上演唱会售票243.5万张,票房收入15.4亿元,带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收入92亿元,拉动比约1:6。
为承接演艺活动带来的巨大流量,各地城市服务保障也在不断升级。在北京,文旅、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动保障演唱会举行,观众可依照不同的票面颜色快速入场“鸟巢”,散场后还有延时运营的地铁公交等待。杭州推出“2025年跟着演唱会游杭州”系列活动,尝试“演唱会+景区”“演唱会+演艺新空间”“演唱会+展览”等文旅融合新模式。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黄江平表示:“我们期望以‘演唱会+’,邀请看演唱会的歌迷能提前来杭州,看完演唱会的歌迷们也能留下来。”
这个冬天,上海体育场再次陷入蓝色海洋。四万人齐声合唱,热烈的氛围在每一处细胞中沸腾。
从杭州到哈尔滨,从北京到成都,再到上海,五月天演唱会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场场经济与文化的狂欢。
“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这一消费新场景,不仅擦亮城市的“音乐之城”名片,更让这些城市迸发出新的经济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