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引爆城市微旅游:是休闲方式还是消费升级?
作者:袁叶雨萌
“每到周末,我就和朋友约定一个地铁站集合,然后随意选择方向漫步。”90后北京白领张悦表示,她已成为Citywalk的忠实爱好者,“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了许多平时坐车匆匆而过时忽略的城市细节。”
像张悦这样迷恋城市漫游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Citywalk相关笔记已超过50万篇,今年上半年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
现象观察:街头“漫游”大军从何而来
Citywalk,意为“城市漫游”,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城市文化。如今,它作为一种新兴旅行方式,正席卷中国各大城市。
与“特种兵式旅游”形成鲜明对比,Citywalk强调的是“随心所欲”“慢节奏”和“沉浸式”的体验。这种看似简单的“轧马路”,为何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在萧山工作的周女士道出了其中奥秘:“Citywalk只需要准备好一双鞋、一颗好奇心,就能在家门口‘旅行’,对于‘懒人’而言,再适合不过。”
年轻人通过漫步,抵抗着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分析指出,19世纪的城市漫游者们就通过行走的艺术对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性自我的禁锢。
消费图谱:从免费漫游到消费新场景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看似“不花钱”的休闲方式,却催生了新的消费图景。
在苏州,一场“走,去福气之城”环古城河万人徒步嘉年华活动,第一周就拉动了消费1300余万元。当地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与消费热点,构建起覆盖“衣、食、住、行、宠、娱”六大板块的消费促进体系。
“每次Citywalk,我都会和朋友们顺便在途经的咖啡馆、小书店消费。”上海大学生陈琳表示,“看似随意的漫步,实际上常常伴随着即兴的消费行为。”
商家们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趋势。一些餐厅推出凭徒步路线图可享受折扣的活动,书店则为携带漫游地图的顾客提供特色盖章服务。
从业者看来,Citywalk打开了文旅消费的新空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认为:“日益增长的市场多样化需求,必将催生出更多专业机构和人士投身到城市漫游的系统深度开发中。”
城市更新:街区改造如何迎合漫步体验
面对Citywalk的流行,城市管理者也开始重新思考城市规划与文旅推广的方向。
在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及周边建筑群成为漫游宝藏区域。上海旅游节期间,“一江一河 海派城市考古”活动策划推出了包含10条街区漫步、9条郊野休闲在内的19条微游线路。
在雅安,天全县创新推出“一票通四景”联动政策,打造“鲟路天全”Citywalk打卡路线,覆盖8大景点。这一举措有效刺激了跨景区消费。
城市漫游成为人们追溯城市记忆的方式。“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近年来带领团队在上海各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项目,侧重正在改造中的历史城区。
“希望在‘城市考古’过程中,激活更多人重新对所在城市产生归属感。”徐明说。
健康提醒:漫步虽好,莫入“暴走”误区
随着Citywalk流行,一种“暴走模式”也随之出现,引发健康专家的关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医师李源提醒:“Citywalk是个好事,但别变成‘暴走’,我们要走得科学、走得舒服,才能真正走出健康。”
健康成年人行走步数一天一万步较合适,若想逐步增加强度,建议每周增加不要超过15%。李源在临床上也看到不少人因为走得‘太猛’来就诊的。
高强度的长时间行走,容易引发膝关节、踝关节和足底等部位慢性劳损,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应力性骨折。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专家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避免中午高温时段,每15至20分钟补充水分。
傍晚时分,上海武康路、北京南锣鼓巷、成都春熙路等街区,随处可见举着手机地图、时而驻足观看的年轻人。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赏花”,Citywalk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的变革,更是城市生活理念的更新。它既满足了年轻人对松弛感的追求,又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也许城市漫游的风靡是大家在琐碎繁忙中寻觅诗性的出口。”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Citywalk流行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