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济学:一场赛事如何带火一座城?

2025-11-11 15:27:07  阅读:-  来源:

作者:袁叶雨萌

“报名开启不到三小时,名额已全部报满。”无锡马拉松组委会工作人员透露,今年超过42万人报名参赛,创下赛事新高。像这样“一场难求”的马拉松赛事,如今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来自上海的跑者李伟算了一笔账:“每次参加外地马拉松,交通、住宿、餐饮加上旅游,平均花费在5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他购买运动装备和当地特产的支出。

数据透视:赛事期间的消费狂潮

一场马拉松的经济效益究竟有多大?无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5年无锡马拉松期间,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方面共产生经济效益5.05亿元。具体来看,住宿经济效益高达3.01亿元,餐饮经济效益达1.44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马拉松对城市消费的直接拉动。

据河北省体育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直接带动消费超411亿元。其中,马拉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

“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方表示,体育赛事的消费引擎价值,本质在于将竞技激情转化为在地体验。

城市营销:从体育赛事到城市名片

马拉松不仅是体育竞赛,更是一场移动的城市推介会。

在顺德马拉松的筹备中,北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德华表示,将通过机器人舞蹈展演助威、机器人智能导览等服务,向跑友展示北滘的科技与智造实力。

“对我们来说,能够同时举办两场马拉松赛事,是展示顺德城市风貌,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来到顺德、寻味顺德、爱上顺德的绝佳机会。”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顺德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欧伟中说。

无锡马拉松以其专业的赛事组织、优美的赛道环境和贴心的赛事服务,成为跑者心目中的“最美马拉松”。这种口碑效应,为城市带来了持续的关注度。

跑者画像:为中产阶层定制的生活方式

马拉松已超越单纯的体育范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

据相关报告显示,50%的跑者有外地参赛的经历,过去一年平均花费为4598.84元。外地参赛的跑者中,71%会品尝当地美食、特色小吃,64%会在当地旅游观光。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成为新特点。在无锡马拉松的参赛者中,市外跑者占比高达84.2%,他们不仅是运动员,也是旅游者。

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李芷萱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游客。比赛之余她会在各地打卡美食,从而体会城市的烟火气。

产业延伸:装备、训练、康复的完整产业链

马拉松经济早已超越了赛事本身,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2025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期间,国际知名品牌梅花自行车南宁旗舰店负责人观察到:“每年环广西世巡赛后专业骑行服、头盔等专业装备的销售都有明显提升,入门级自行车也很受欢迎。”

马拉松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无锡创新推出“购房优惠”政策,完成全马或半马选手凭完赛证明可享最高8万元购房折扣,联动42家房企吸引人才定居。

据无锡市体育局副局长吴一骁介绍,无锡将进一步发挥体育赛事牵引作用,通过加强跨界合作、强化消费联动来激发市场活力,让体育赛事“流量”变成消费“能量”和经济“增量”。

傍晚时分,无锡马拉松赛道旁的酒店和餐馆依然人声鼎沸。完赛的跑者们一边分享比赛心得,一边计划着明天的城市游览。

从无锡马拉松的5.05亿元经济效益,到河北前三季度赛事带动消费超411亿元,马拉松经济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体育不是孤立的消费场,而是城市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这句来自扬州、无锡试点工作的总结,或许正是对马拉松经济学最好的诠释。